中國疫情升起,台灣過年會大受影響嗎?
帶來兩點:1️⃣ 對岸的年不太好過 2️⃣ 台灣預估受影響不大,但要看族群
嗨,各位朋友我回來了,同時也來講一些更新的資訊✨
因為我們台灣,除了耶誕節、跨年
預計 1 月 6 日的另一波也快到啦,會是什麼光景❓
🔸對岸疫情在燒🔥,各國流行病專家的各種預測~
👨🏼⚕️ 澳洲傳染病模型專家 James Wood 受 《Nature》採訪時指出:
“毫無疑問,中國將經歷糟糕的幾個月,
未來幾個月對岸會有超過100萬人死亡。”
👨🏼⚕️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流行病學家 Ali Mokdad 說:
到 3 月底,對岸的死亡人數可能會上升到每天近 9,000 人。
明年 4 月,對岸將面臨 50 萬人因 COVID-19 死亡,
到 2023 年底將有 160 萬人死亡。
官方數據顯示,自11月下旬以來,由於檢測要求的變化(不嚴格了)
報告病例數一直在下降,但有跡象表明,部分地區的感染病例迅速上升。
📌 根據12月16日在 medRxiv 上發布的預印本分析北京的傳播,
事實上,北京的感染可能已經達到頂峰。
📌 另一12月14日發佈的預印本,是用當初香港和上海的模式分析,
由於醫療量能緊繃,估計會有超過100萬人死亡
而且這只是純粹病毒感染直接造成的死亡
並沒有整體考慮其他因中斷、延遲治療而導致的額外死亡
都已經爆發,只能亡羊補牢繼續追他們的第四劑
但是如果對於高齡長者和慢性病族群再提供抗病毒藥物
可以將死亡人數減少高達 35%。
🔸 所以,會不會影響到我們呢?
✨答案是:要看毒株的種類
還記得我列過各個毒株,對於BA45二價反應
從 BA4/5、BF7 一直到 BQ1、XBB 嗎?
這是依序遞減的,尤其BF7其實跟BA4/5的親緣算近
對二價的免疫逃避也相似,而XBB最遠~
📌 有一篇相當新的預印本,12月19日發佈
來自美國第三大的醫療體系 Cleveland Clinic
在 2022 年 9 月 12 日開始有二價提供後
對本身共 51,011 名的員工追蹤統計,
20,689 名 (41%) 曾有過確診的記錄,
42,064 名 (83%) 之前至少打過兩劑。
共有 10,804 名員工接種了雙價
其中 9,595 人接種了輝瑞,1,178 人接種了莫德納。
期間發生 2452 人(5%)感染。
整體再感染風險,隨著前次感染時間推移
即上次感染間隔越久,風險越高
與 3 月內最後一次確診相比,
最後一次 6–9 個月前確診,再感染的風險是 2 倍
而最後一次 9–12 個月前確診的再感染風險是 3.5 倍。
打二價提供了一定的保護,整體效力約為 30%。
對於先前感染和接種過疫苗的個體,兩種二價的保護作用均為 21%。
並且先前感染與接種二價的關係
在接種二價後100天內的病發率
當前是BA45為主要流行時
只要是先前感染的病株離BA45越接近的族群
明顯保護效益越高 👈🏻重點
先前感染BA45,要在100天內被感染,累計發生率幾乎為0
是BA1&2會再升高一些,更早的毒株就會再更高
📌 雖然有一些奇怪的跡象顯示先接種越多劑單價者,感染風險越高
這可能是忽略了“大量無症狀感染沒有被發現”的關係(歐美篩檢常常不夠)
所以接種頻繁者,本身症狀警覺性高
或者較不頻繁者,其實已經有先前感染保護力保護到,而被錯誤歸類比較
基本上這也是評估被感染率,對重症的保護還是要等待後續結果
不過預期對重症保護效益是高的
所以,以上結論:我們經歷過BA2和5,
而對岸遽聞是BA45和BF7,而非BQ1或XBB
受到的影響,應該是不會太大
我們要小心的是免疫逃脫能力比較強的亞洲XBB
(隨然XBB對新加坡影響也沒很大,住院率僅BA5的1/3)
🔸 不過為了確認風險,我之前被媒體訪問時
就建議小三通是採『階段性開放』
也認為台商返鄉是要有系統性採檢
先確認對岸來者的比例、定序種類
畢竟重症比例再低,不小心母數搞大,分子還是很可觀
如果通過階段性測試
毒株真的如上所述,對我們影響就不大
因為我們該做的功課,其實早就做完了~
–
但是不要我一說受影響不大,看對岸受難
就掃購我們藥物救濟過去啊
不是只有CoV才是病,這次冬天也有很多呼吸道疾病捲土重來
老人家也有很多過不了年的,要備著我們自己的資源!
不要亂來~
–
當然有人會說:二價怎麼才這樣?
都是顯示保護力 20–30% 開頭而已
美國CDC MMWR 9–11月追蹤顯示,最好也才 40% 出頭
但是你都靠之前單價
你的保護力幾乎都只是在20%之下了
而且就如上面所示,多打單價抗感染可能效益也不高了
重點是盡量讓自己追上序列吧,盡點心力多保護你身邊脆弱族群吧
我比較希望看到的是未來這些二價
對於新毒株的後遺症效果是否會更有效去抑制
因為在之前適度開放成功的國家
急性期已經不擔心了,但是都是後遺症有不少的困擾
未來希望在經濟學能看到減少後遺症
來減少潛在勞動產值損失的相關健康經濟報告
不同階段,我們追求的目標和品質是不一樣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