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理✨|後疫情共存展望

姜冠宇醫師✍整合手記
10 min readFeb 4, 2023

--

今年是離開新冠緊急事件的過渡期,但會不會有帶來什麼意外?

這是在台北國際書展大塊文化沙龍所準備的講稿

『PHEIC』和『拐點』

WHO世界衛生組織每三個月討論一次是否還要維持PHEIC

PHEIC 的授予和解除在全球範圍內都很重要,因為它會成為依據,盡可能觸發全球行動並重新分配資源,並迫使成員國報告感染病例。

在這一次1月的結論,還是維持緊急狀態的宣告,下一次是否真的宣告解除緊急狀態,會是在今年4月。WHO還是呼籲各國保持警惕,並要為行政改革奠定基礎,繼續對病毒施加壓力、鼓勵各國將 COVID-19 監測和疫苗接種納入常規規劃

這得到許多研究人員的認同,主持南非愛滋研究計畫並為南非政府提供防疫建議的流行病學Salim Abdool Karim說:「當有數百萬病例並且每天有數千人死亡時,不能說公共衛生緊急情況已經結束。」

例如,中國自去年底取消零新冠病毒政策以來,感染和死亡人數激增。

另外有專家認為世界上大約四分之一的人仍未接種疫苗,這可能仍是潛在風險。

同時PHEIC是表示一種狀態的工具,同時也是政治工具,WHO自己並不能自行宣布大流行病的開始或結束,因為那不在IHR國際衛生條例的範疇之中,但是透過宣布狀態作為運用政治推力,不僅僅是流行病學的考量,釋放給各國政府的訊息、釋放給研究單位的訊息、釋放給新藥開發的訊息,都是考量因素。

我們還處於緊急狀態嗎?

這不僅是通過流行病學來客觀確定的,作為一個社會,我們將新冠病毒置於威脅的地位,是一項集體決定:一種心理、文化和政治決定。

每天我們都有意識地(或潛意識地)決定我們願意接受多少風險和痛苦:有多少人得到加強劑?有多少人戴口罩?有多少人訂購抗原快篩試劑?我們願意接受多少人死亡,其中有多少人死亡?

這是緊迫感和常態的拉鋸戰,每個人的定義也會不一樣。畢竟“如果總是緊急情況,那麼就沒有什麼緊急情況了。”

這要觀察每個國家在該流行病高峰時,有沒有造成醫療量能健康保險制度的壓力,美國2022 – 2023 年初秋到冬天仍有48,000 人住院的高峰。

不過your local epidemologist的作者Katelyn Jetelina凱特琳·傑特琳娜認為,這一次在成人住院的部分因為有廣泛接種帶來的免疫牆,所以其實美國的醫療量能仍然還沒有被COVID所淹沒,倒是小兒急診部分被呼吸道融合病毒給淹沒了。

What will the future hold?

首先我們以目前狀況,實質而言我們已經不在大流行階段了,但是處於過度期,正在為最後的季節性流行做準備,這也還是要數年的時間。

要注意的是這過渡期,對65 歲以上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,並不意味著苦難的結束。

近期而言,每天大約有 500 名美國人死於 COVID-19。根據截至 2023 年 2 月 1 日的平均死亡率,預計 2023 年 COVID-19 死亡人數,到 2023 年,SARS-CoV-2 將成為美國第四大死因,大約是流感威脅的三倍。

What happens next?

美國拜登政府宣佈預計於五月取消對COVID的緊急狀態,對篩檢和疫苗的資金可能終止,在這一波浪潮中也可能影響各國的EUA和其他投資,確實令人擔憂。我們今天所享受的一切,都是政府被強迫投入大量資金來的結果。

免費或受到補助而降價的供應用完,一切都將私有化。輝瑞公司宣布其疫苗每劑成本為 130 美元。保險必須承保,就像流感疫苗一樣。毫無疑問,這將加劇美國的嚴重不平等現象,而且它是一個更大、存在嚴重缺陷的製藥暴利系統的一部分。

各國不同的醫療保健制度,也會有不同的狀況要去面對,只是我們的成本都會變高,這會挑戰社會保險/福利制度的任性。

緊急情況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我們的工作已經完成。沒有比 COVID-19 更隱匿或對全球死亡率、發病率和醫療保健系統影響更大的傳染病了。

  • 作為個人,我們仍然需要接種疫苗。我們仍然需要利用抗原篩檢。我們需要投資於更好的通風環境設計。我們仍然需要保護最脆弱的群體。
  • 作為制定政策的官員,我們必須決定最低成本做出最有效的事。投資廢水監測。繼續報告住院情況(並做得更好)。致力於透明和有效的溝通。需要鼓勵疫苗繼續研發。
  • 作為一個共同體社會,新常態已經不能退回到 COVID 之前的常態。我們必須繼續投入,無論是創新方法或投資,來修復加強我們的公共衛生,品質必需更好、作法更聰明。態度上必須擺脫恐慌和忽視的循環。鑑於假訊息/錯誤訊息/資訊戰使我們失去信任、兩極分化,我們對下一次大流行更不能再這樣準備不足。

這肯定不是 COVID-19 或公共衛生威脅的終結。其實,這個結束就是開始。我們有很多工作要做。

我們接下來關心的話題

  • COVID 免疫力消退的速度有多快?

“混合”免疫可以提供至少八個月的部分保護防止再感染。六個月至一年內還可以提供超過 95% 的防住院重症。

僅通過加強疫苗接種獲得的免疫力,消退得更快。

在丹麥國家數據庫顯示,先前BA.1/2感染可以在90天內,為BA.5的感染將至沒有感染經驗者遭受感染的1/16,之後保護力急劇下降。

要注意的是,經由之前美國CDC宣佈秋季加強的MMWR數據,二價加強對於防止感染/再感染的保護確實是有限的。實質目標仍須放在檢視對於防住院的效益。

僅通過接種疫苗產生免疫力的人群,加強劑量可提供相對短暫的感染保護。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對 10,000 多名以前未被感染的醫護人員進行了研究;所有人都接種了BNT生產的三劑或四劑疫苗。作者發現第四劑的抗感染功效迅速下降。事實上,四個月後,第四劑在預防感染方面並不比三劑好。

然而,該研究流行病學家 Gili Regev-Yochay 說 :「我們談論的只是我們所說的相對輕微的疾病。」研究中沒有人患上重症。

那些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呢?如果病毒不發生變化,先前感染的免疫力可持續長達三年。但如果病毒發生變異,這種免疫力會更快消退。作者研究了未接種疫苗的人的數據,這些人感染了 Omicron 之前的變體。十五個月後,這些感染在防止 Omicron 感染方面的有效性不到 10%。僅依靠對先前感染的免疫力比接種疫苗的風險要大得多。(呼應了前述專家擔憂全球1/4的人口尚未接種疫苗。)

所以對於極有可能患上重症 COVID-19 的人,經常接種加強劑可能是有意義的。

  • 對於其他醫療的排擠

總感染數仍然是需要盡可能控制的,不然其他醫療需求就會受到影響

近期一些刊登的醫療排擠研究如下

丹麥兒童、青少年和年輕人在 COVID-19 大流行期間精神藥物的使用和精神疾病:過去的疫情,確實有導致青少年身心發作與服藥事件增加。

在 COVID-19 大流行期間對醫療保險參保者進行乳腺癌和肺癌篩查:顯示過去的疫情確實干擾到保健制度下民眾癌症的篩檢。

對於長新冠,我們態度要有所轉變

其實這一場講座,是為了牛津大學長新冠門診團隊所出版的『長新冠自救手冊』而來的,在鼓勵大家看書的前提下,我在這裡提出一些更新的觀點:

  1. 對於病人:雖然我們之前的努力和病毒重症率降低,連帶著後遺症和長新冠的平均嚴重度都有降低,但是不代表長新冠就不會發生,不會影響你的生活、降低你的產值。如果覺得不適或影響到你生活功能,妳還是要積極求助。不同的是,妳未必要局限於新冠追蹤門診,因為資源實在有限,只要是內科係(各內科專科、家醫科、復健科等等)醫師的門診,都可以告知你先前的感染,以及你不適的狀況。
  2. 對於家屬、老師、職場同仁:不要造成有後遺症或產生長新冠症狀病人的精神壓力、體諒他們的驚恐。長新冠如書中所說,它的基本心態就是需要更多的休息,過度免強只會帶來更多的挫折。一般而言,在現在omicron之下,臨床經驗長新冠發生了後不太容易超過3個月,只是在孩子的升學制度和職場業績壓力下,我們應該抱著給予病人休息的空間,真誠祝福等他真正恢復歸隊,才是正確態度。
  3. 對於醫師:在診間否定病人症狀,是傳統醫師最大的惡習,面對無解的病症,有時醫師可以承認自己的不足並給予病人轉介空間,才是病人真正的福音。其實長新冠和後遺症涉及範圍非常之廣,是需要各科醫師一起交叉互相學習的,也拜著新冠後遺症之福,我們對於過去其他病毒所造成的後遺症、慢性疲勞,也逐漸有解。

以上這本書已經全部有提及,就等大家慢慢品嚐,幫助自己幫助家人。

其實對於後疫情,我是充滿期待的,但是大家的態度在正確的方向上,才是能看見新常態的曙光。

本次感謝大塊文化支持,也希望下次在台北國際書展,我還有機會繼續跟大家打哈哈。

2023年疫週刊會有新的規劃,我也會有更多新的event,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多多捧場

--

--

姜冠宇醫師✍整合手記
姜冠宇醫師✍整合手記

Written by 姜冠宇醫師✍整合手記

姜冠宇醫師部落格。Sharing viewpoints, dialogues,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s about clinical and social issues.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