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來開放,『快篩兩次』是企業廣篩可以考慮的措施
抗原快篩如果運用的方式正確,在未來企業廣篩有很大的效果
尤其在找出無症狀患者 🔍
如果我們有一天解封,地方開始發生社區疫情的疑慮
企業職場需要定期快篩,但是 PCR 量能姑且不足時
『連續快篩x2次』是一個可能的系統性措施
👉🏻 我們之前的認知是:新冠診斷測試的黃金標準,是RT-PCR
📌 這項回顧性研究,來自美國紐約的一家國際服務公司的大量員工篩檢經驗
分析使用“單一”與“重複”抗原快篩的比較
當然最後會以PCR驗證無症狀患者,來估計準確性
2020 年 11 月 27 日到 2021 年 10 月 21 日
共有 179,127 名參與者接受了測試、被納入分析
中位年齡為 36 歲(18–65 歲),約六成為男性
任何具有COVID 19主要症狀的受試者會被排除
所使用快篩工具皆為美國FDA通過,都是鼻拭子
那些抗原快篩結果呈陽性的人
在第一次有結果後 “一小時內”,再接受了“鼻咽拭子”的第二次抗原快篩。
(第一次篩檢並沒有註明是純粹鼻咽,還是有包含唾液樣本)
📌 結果:在這項試驗,以第一次廣大快篩而言
總共 623 例陽性檢測結果,陽性率為0.35%。
後續 RT-PCR 確認 238 例 (38%) 為真陽性,385 例 (62%) 為假陽性。
1️⃣ 在 623 例檢測結果呈陽性的情況下
其中 569 項(91%)隨後進行了第二次快速抗原檢測。
2️⃣ 有 224 人是連續陽性,給 RT-PCR 驗證結果,其陽性率 207(92%)
而 345 人第一次為陽性,第二次陰性,給 RT-PCR 驗證結果為陰性佔 328(95%)。
👉🏻 第二次抗原測試的總體估計準確率為 94%。
當然這篇要注意的是,它的情境是發生在美國
適合應用在社區感染率較高、PCR人力成本有限之時
而無論第一次快篩測試概率如何,第二次快篩測試的結果,價值非常高。
而且這是限定無症狀者
✅ 當雇主考慮使用現場或在家快速抗原檢測時
第二次抗原檢測可能有助於更準確地找出無症狀感染,和擬定感控管理政策。
✳️ 補充一:先前韓國以快篩為第一線測試爭議
韓國檢驗醫學會認為快篩會比PCR慢一步找到染疫者,主要是陽性所需病毒量差異的問題,需要1,000–10,000倍,而這個差異在同一人需要三天
在美國亦有討論,醫療人員操作快篩有50%遺漏,民眾自己操作快篩有80%遺漏
因為無症狀期和有症狀期,鼻咽和喉嚨的病毒量分佈有明顯差異
未來對於潛在無症狀患者的篩檢方式,也許也會有更多以唾液取代鼻咽拭子的討論。
✳️ 補充二:注意應用情境
台灣的目前狀態,是希望不要遺漏案例
而美國因為大量感染,思維是希望不要浪費檢測(waste the test),避免為了抓太多潛在無症狀的人,讓有症狀的人反而都篩不到
如論如何,這兩個不同期待都讓快篩地位降低了
但是這篇快篩地位卻又提升了?!
不過要注意,此篇所附圖,對比紐約市同時間整體PCR陽性率曲線,似乎仍然偏低
如果開放追求共存,疫苗覆蓋率一回事,如何有效篩檢又是另一回事了
畢竟目前傳染力比流感強,但是也出現了與我們過去處理流感不同的討論
參考資料
Connor BA, Rogova M, Garcia J, et al.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Single vs Repeated Rapid SARS-CoV-2 Antigen Testing Among Asymptomatic Individuals in a Workplace Setting. JAMA Netw Open. 2022;5(3):e223073. doi:10.1001/jamanetworkopen.2022.307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