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清零』入『共存』需謹慎,亞洲比歐美更小心

「7、5、3」措施(境外移入隔離天數縮減時程)的施行並不是沒有變數,極力建議旅遊業者所提『旅疫分離』的標準,要和專家共議完全符合「分艙分流」的標準,包含建築物的硬體(通風設備)要做到「感控建築」的等級。

我們對疫情仍不能鬆懈,因為對外開放的指標,其中之一就是監控、參考別國的疫情:看來omicron在亞洲的狀況目前仍不輕鬆,指的是與屍體同房的香港,現在上海醫院陰陽混住、重蹈SARS覆轍的中國。

自 2020 年初第一波震驚中國的疫情後,有史以來最高的新確診數發生在 2020 年 2 月 13 日,約為 15,000 例。在 2020 年 3 月下旬和 4 月初結束對武漢和湖北省其他城市的大規模封鎖之後,中國開始進入清零的狀態,也常視情況執行民生公寓和城市內小區域的封鎖。

但是也有一些突發事件:2020 年 7 月和 8 月的烏魯木齊和 2021 年 1 月的石家莊。河北省北部,在發現約 100 例冠狀病毒病例後被封鎖,而在早些時候封鎖在新疆西部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,就因為發現17例 – —顯示了中國在抗擊病毒方面採取的極度強硬措施。

2021 年末和 2022 年,由於更具傳染性的 Omicron 一直在挑戰中國的零容忍,因此更高的病例數以及更多的封鎖措施同時發生。

2021 年 12 月 22 日,中國中部西安 850 萬居民的民生生活暫停了。當封鎖於 2022 年 1 月 16 日結束時,鄰近的河南省較小的安陽成為最大的封鎖城市。

雖然安陽(以及附近的禹州)的措施仍在進行中,但此規模,現在因深圳更大的封鎖,而相形失色。

小道消息,中國居民大多認為這是香港造成的,顯見有激烈的歧視在疫情浮現出來。

心得:如果並非獨立的經濟體,『清零』不能拖太久,這會讓社居居民減少抗體對抗外來疫情,但是打開說要『共存』,對於以防疫成績為傲的國家地區其實也要很小心,一個不小心就會像是香港栽了大跟斗。

歐美已經算是混合免疫社區(大量感染+疫苗覆蓋),邊境防疫相對不重要,境內條件也已經提升應對能力,只需要減災,與亞洲情況不一樣。

台灣開放的四個指標:

  1. 二、三劑疫苗覆蓋率(包含長者、學齡兒童)
  2. 境外移入長程落地採檢陽性率
  3. 每個確診者初步匡列的陽性率 (這是有很大居民習慣因素在裡面,如果完全覺得可以不保持防疫習慣,這個指標很快就不一樣)
  4. 防疫旅館的交叉感染機率

4個指標,有三個仍是決定在國內,所以我們要跟這些亞洲周邊有別,還是要從日常習慣落實開始,包含校園教育也是,迎戰開放這是,沒有國家是輕鬆的。

圖文資料來源

姜冠宇醫師✍整合手記

姜冠宇醫師部落格。Sharing viewpoints, dialogues,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s about clinical and social issu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