確診後,"快篩陽"為持續傳染力依據

大家都很好奇下次再來一波,何時會來?🫣
我倒覺得真的再來,不如展現我們觀念正確,把下回波鋒『有感降低』~
上回說到專家共識認為確診實質隔離10天,是傳染力降低的普遍經驗法則
而且盡量快篩陰性再出門,本週又有一篇正式發表證實這個說法。

📌 JAMA本週正式發布一篇美國波士頓追蹤調查
Cosimi LA, Kelly C, Esposito S, et al. Duration of Symptoms and Association With Positive Home Rapid Antigen Test Results After Infection With SARS-CoV-2. JAMA Netw Open. 2022;5(8):e2225331. doi:10.1001/jamanetworkopen.2022.25331

共 40 人,統計確診後第 6 天開始的快篩陽性率、症狀和病毒培養陽性率。
其中 36 人(90.0%)完成了三劑疫苗。(跟當前台灣年輕族群接近了!)
平均年齡 33–3 5歲;23 [57.5%] 女性,和 17 [42.5%] 男性

這些人從快篩陽性或是有症狀起,為確診第0天
在這40人中,只有 10 名參與者 (25.0%) 在第 6 天的快篩結果為陰性
到第 14 天全部為陰性。

👉 先說,從確診到快篩呈現陰性所需天數
與年齡、接種疫苗後的時間、當下PCR Ct值皆無關

🔺 75% 的人在第 6 天仍快篩陽性,而 35% 的人在第 6 天病毒培養陽性。
約略 50% 快篩呈陽性的人,具有實質的傳染力。

🔺 無症狀者與有症狀者,各自首次快篩陰性的平均天數,有無差異?

7 名無症狀者 8.1 (+/-3.0) 天
33 名有症狀者 9.3 (+/-2.4) 天,稍微多了一天

然而 P值為 0.14

在同一天當下報告無症狀的個體中
第 6 至 14 天的快篩陽性者其實很頻繁(90 次測試中有 61 次 [68%])

🔺 第 6 天對其中 17 個人進行了病毒培養測試

12 位快篩陽性的個體中,6 人的病毒培養結果呈陽性。
其中2 人症狀改善,2 人症狀無變化,而 2 人從未報告過症狀。
而第 6 天快篩陰性的個體,病毒培養皆沒有陽性報告。
所以快篩在感染後其確實是傳染力指標!

☑️ 所以有什麼重要意義呢?

僅基於症狀改善而結束隔離,恢復接觸人群

可能會過早釋放培養呈陽性、具有潛在傳染性的個體

而快篩是至少第6天之後能否與人恢復接觸的指標

📌 作者最後一段寫明,這強調了在第 10 天之內

正確佩戴口罩和避免前往高風險場所很重要,必免你成為傳播源。

這一次是有病毒培養陽性做為佐證了

此篇貼近台灣社區年輕族群,也說明了要壓低新一波傳染率

台灣若有職場復工需求,應該是需要 7+3+4
在自主隔離需要復工時,前面3天盡量避免更多接觸
並且一在強調快篩成為把關依據
再次呼籲職場主管依據上述的說明,訂立符合自己職業特色的員工感控指引喔

--

--

姜冠宇醫師✍整合手記
姜冠宇醫師✍整合手記

Written by 姜冠宇醫師✍整合手記

姜冠宇醫師部落格。Sharing viewpoints, dialogues,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s about clinical and social issues.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