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美兩國二價疫苗不同選擇
首先,若說二價疫苗與原始序列效果差異不大,我必須說這看法不對
澳洲學者 Deborah Cromer 受 Nature 雜誌訪問
關於英美二價的選擇,看來 Cromer 偏向英國的選擇
用它過去發表的免疫橋接模型,是認為:
1️⃣ 住院人次可以戰略性減少
對個人而言,二價接種與原始序列追加劑其差異看似很小
但是對群體而言,每增加約 5 % 保護力就是減少更多的感染
在現在變異株傳染力越來越強的時候,感染族群都是一大片
這對於減少床位、保護醫療量能仍染有幫助
假設每1000個人,
更新的二價能夠比原始序列再減少8人因嚴重症狀住院
那在人口戰略上還是有意義
2️⃣ 注意受施打族群先前保護力高低,後續產生效果的差異
這可能就是美國🇺🇸選擇的潛在原因了?
如果先前保護力隔時太久已經消退、或甚至覆蓋不夠的族群
也許最新變異序列的二價可以彰顯效果
較為舊的變異序列,可能就比較差一些了
但是如果保護力距離上一次沒有過太久、退太多
而且是像台灣這樣三劑高覆蓋率的地方
就算更新到最新變異株,其實效益也沒幾乎快沒差別
—
💡所以噢,這裡我的想法是這樣
面對台灣 BA.5 即將在 9 月中起來
👴 老一輩搶時間施打原始序列第四劑
其實也是值得的,因為
- 高覆蓋率之下確實相差不多
- 等真的爆發了,再追加就效果不彰,請看香港
那拖到最近才打完第三劑的長輩,就直接等打次世代吧
👦 年輕人的部分,若沒有經歷上一波 BA.2 的感染
那第三劑的保護力都已經衰退了
但是持續傳統第四劑的接種,確實在年輕人效益不高
不斷重複同序列,也可能會讓 T 細胞免疫疲勞,效果越差
我是希望要次世代進貨量
還是盡快可以普及年輕人
那至於 BA.5 要不要進來台灣,
除了還是一樣 🐁動物數據爭議
另外上面也提到原高覆蓋率高保護力效益相差不大
也要有能力跟廠商搶訂單啊
還是一樣,能打在你身上的疫苗,就是最好的疫苗
這觀念在次世代二價,其實也不會錯的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