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複感染與疾病嚴重度
⚠️ 關於重複感染這件事情
其實有可能會增加疾病嚴重程度,大家觀念真的要改
遇到疑似重複感染,要積極處理,拋棄過去三個月內不匡列的舊觀念。
📌 我們來看看華盛頓大學這一篇近期在Review的預印本
是搜集 2020 年 3 月 1 日至 2021 年 9 月 4 日
抽樣自美國退伍軍人健康管理局 (VHA) 電子健康數據庫
共 310,223 人至少有一次確診
30天內死亡者排除不計
第一次感染 30 天後六個月內,有 38,926 人再次感染
而 257,427 人 僅首次感染。
並以同期間 5,396,855 名未曾感染者作為對照組
觀察項目有全因死亡率、急性期的嚴重程度(包含入住ICU)、後遺症,以及各器官系統疾病。另外也有觀察門診就診次數、住院就診次數、特定藥物使用、檢查與醫療保險的使用等。
這些觀察於2022年4月4日截止
(所以其實這些案例有搜集到OMC時期的影響,
可是這樣就不會有OMC BA.1–5譜系彼此間重複感染的觀察)
📌 結果顯示
再感染者中,36417人(12.29%)2次感染,2263人(0.76%)3次感染,246人(0.08%)4次以上感染。
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之間的時間中位數是 79 天(IQR:48–119)
第二次和第三次之間的時間分佈是 65 天(43–97)。
1️⃣ 與首次感染者相比,再感染者的『全因死亡』
風險增加,風險比 (HR) 2.14;95% 信賴區間 (CI):1.97–2.33,
額外負擔增加,6個月內發生率差異估計為 23.8/1000人 (95% CI: 18.9–29.2)
2️⃣ 再次感染的人『住院風險』
風險也增加 HR 2.98 (2.83–3.12);
額外負擔,6個月內發生率差異估計為 95.47 (89.17–102.03)
3️⃣ 至少發生一種後遺症
風險增加 HR 1.82 (1.78–1.88) ;
額外負擔,6個月內發生率差異估計為196.2/1000人 (186.57–205.87)
📌 再感染的急性後階段(感染30天後)全因死亡率、住院和至少一項後遺症的風險和額外負擔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弱,但六個月內影響仍然很明顯。
通過器官系統檢查後遺症也表明,所有器官系統的風險和額外負擔增加。
同樣的趨勢,在依照『接種劑量』分組,組內的觀察也是如此。
(分為未施打、施打一劑、兩劑以上,不同組之間作者沒有詳細比較。)
📌 作者在討論是認為:
第一次感染導致的健康受損,可能會導致再次感染後出現不良健康後果的風險增加。
再感染增加急性期和急性後的風險,即使在『完全接種』的人群中這一點也很明顯。
即使結合自然免疫(來自先前感染)和疫苗免疫
可能也不會消除再感染後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的風險。
—
其實國外之前就面臨這個議題了
從重複感染的中位數,有可能會在兩個月左右發生
所以第一線人員發現有民眾懷疑自己再度感染
不要以過去的觀念,三個月內不匡列等等拒絕相關處理與開單
從這一篇也看來,重複感染對長者是相當大的挑戰。
這一篇是對長者,未來也會針對小孩(因為再感染率更高)
還有整體變成OMC時代時,是否數據會有更明顯的變化?
🧐 我想這些與先前提到英國有一篇預印本的趨勢一致
在先前有接種、有感染BA.2而『住院』的確診者 (脆弱族群)
不若一般社區族群有泛OMC反應
脆弱族群族群效價面對BA.4/BA.5抗體效價降低為 ⅕-⅙
台灣在ㄧ波 BA.2 肆虐之後,會不會來一波BA.5的侵襲
有些長者感染 BA.2 沒什麼症狀,逃過上一次
不代表對下一次就可以『坦然以對』,健康風險看來會累積📈
還是趕快把該打的第四劑💉打完吧!
觀察疫情來了,就要減少活動,能不感染就不要感染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