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顯示,兒童並不會感染新冠後形成記憶免疫,每次都是全新敵人!
這一次來分享比較特別的文獻📄
是關於兒童👶🏻的免疫系統,與健康成年人相比
並『不會』對CoV二次感染,形成記憶保護自己。
這個基本上提醒針對小孩,不若大人單純
我們後續預防工作還會怎麼發展,還很值得觀察。
📌這篇刊登在臨床免疫學(Clinical Immunology)今年1月份的期刊
收錄一些家庭感染中成人與孩童免疫反應的比較
對兒童和成人在急性感染時和一個月後的白血球樣本
進行了T細胞的流式細胞分析。
研究人員發現,兒童因為有強大的初始「先天」免疫反應,能快速擊敗病毒,因此基本上避免了重症。
🔻研究中有提及由於免疫反應干擾素的表現小孩成人不同
小朋友的免疫反應往往有比成人更強的先天T細胞展現
其先天T細胞的細部種類比成人還要多元、活躍
🔻但比起成人後續增值分化為記憶T細胞,明顯低度表現
而成人的T細胞免疫反應,很多一開始就是記憶T細胞出場
但這也意味著孩童『沒有機會』發展「適應性」記憶以保護自己
所以當他們下次暴露於變異株感染時,身體仍會將其視為全新的威脅。
👨🏼⚕️研究主要作者、Garvan醫學研究所的Tri Phan教授說:
「孩子們不會發展記憶T細胞,所以他們有可能在重新感染時生病。」
「隨著他們年齡增長,每次新的感染,都有讓T細胞變得『疲憊和無效』的風險,就像老年人的T細胞一樣。這就是為何給孩子接種很重要。」
–
🔸有趣的是,這些發現
指向老年人可能對病原產生免疫過度反應的原因。
當成年人第一次感染時,他們的記憶T細胞只會認識以前看過的東西
像是CoV與普通感冒冠狀病毒共享的一部分,
這可能會將免疫系統鎖定在不當錯誤反應中。
這給病毒逃脫和無限制地增殖的機會
(對付A敵人要用A武器,你卻一直使用B武器,對A無效,你還用B越用越兇⚔️)
–
🔸2023年就是朝向完全適應變異株的一年
5+N要撤、僅通報重症,連專責病房何時裁撤都在討論中
這是因為看起來降低重症死亡的水平,我們已經接近了
在這些都是接種第三、四劑之後的努力
在丹麥、挪威、芬蘭、瑞典的成人資料庫中
相關住院和死亡的累積率很低
接種三劑或四劑疫苗的人中,住院的累積發生率未超過0.16%。
在四個北歐國家,接種mRNA雙价BA.4–5與降低相關住院風險有關。
接種工作帶來的保護在四個國家中從74.1%到91.2%不等
總體而言,雙价BA.4–5對死亡保護為77.8%
🔻但是我想這絕對不是我們就可以完全放鬆
因為接下來配套措施怎麼做,才是重點
才不會因為通報標準降低,失去對脆弱族群的監測
造成像是抗病毒口服藥物給藥的即時性,就會失靈
–
🔸然而美國FDA近日發佈對於健康成人接種的建議
一年一劑的建議惹來不少爭議。
因為對於健康成人,有些專認為數據是不夠支持的
但是我之前其實有分享過啦~
有文獻回顧2021.7–2022.10的數據統合,是支持這樣做
我自己的想法是至少脆弱族群,目前定期接種是躲不掉的
且看美國未來的策略上,後來出生的人都是直接最新雙价直接打
🔸根據美國CDC近期的報告
雙价對於現在美國相當重視的XBB.1.5 子突變体
有症狀性的感染,風險降低了約一半
對65歲及以上的人則降低了超過三分之一
未來針對脆弱族群頻繁施打給予方便
需要更多技術投入,顯然是值得的
👆不只老人,可能還要如上述的內容提醒
觀察是兒童接下來的反應,是否還有重複感染的空間?
孩童後續重複接種需求與否
會是全世界小兒科專家的討論焦點,我們就繼續看下去了
我這裡持保留態度,就不下定論
但是在後續出生,符合資格還未施打的孩童幼兒
如同Tri Phan教授所說,接種還是很重要的
就要過農曆新年了🧧🧨,但是都2023年了
新年後大家有沒有好奇2023年要怎麼『舒服地』迎接的共存?
答案是:每半年就打一次加強劑,或者是一般人至少一年一次
🔻先前認知
雖然已發現加強劑可以預防感染、住院和嚴重疾病
但其保護隨時間的減弱,導致不確定何時最適合頻率再次「更新」❓
之前有專家認為未來我們會停止施打,但是至少這幾年內不太容易發生
🔸 由耶魯大學公衛學院和北卡州大學夏洛特分校的團隊給出了答案:
每年或每半年進行一次更新的加強劑
大大降低了地方性CoV變異感染的長期風險.
反之,「不接受更新」,比起每年更新,感染的長期風險「增加三倍」。
「等待一年半的時間」,也比每年更新,感染的長期風險「增加一倍」。
▫️這個長期感染風險我們雖然敘述在「六年內」
但是看圖的話,不同族群的曲線成長在2–3年內就會發生很大的差異
📌 這項發表在《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》上的研究
搜尋並收錄 2021 年 七月至 2022 年十月,所有在Pubmed上相關文獻
綜合比較每一篇文獻的抗體變化作為數據庫,並進行模型模擬
該研究的資金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。
這研究『首次』量化了mRNA系列
莫德納或輝瑞加強後,對未來感染的長期可能性影響。
得到結論是未來感染的風險,與再次施打頻率密切相關。
🔸 研究人員發現,每半年加強一次可以“非常強烈地抑制”感染。
根據該研究的分析
▪️每半年接受更新的加強針注射,
只有十分之一預計會在六年內再感染。(莫德納 7%,BNT 11%%)
▪️每一年接受更新的加強針注射,
則他們有十分之三可能再感染。(莫德納 25%,BNT 31%)
▪️對於那些根本沒有打加強針的人來說
這個數字上升到十分之九。(87%,又是八七不能再更高了)
▫️值得注意的是
如果是每三年接種一次的族群,則防再感染效果很差
長期感染機會約略十分之八。(莫德納 77%,BNT 76%)
隔太久打,根本得不到加強針的效益,病毒就會先幫你免疫加強了
–
👨🔬 Jeffrey Townsend 是耶魯大學公衛教授,也是主要作者,他說:
「防止感染需使用更新的加強劑施打來加強,
這能夠抵抗病毒隨著時間自然發生的變化。
我們正在與不斷進化的病毒進行軍備競賽。」
👨🔬 他受訪時繼續補充說
「這些結果是基於一般人的典型免疫反應,
下一步將是『量化』因化療、免疫抑製劑或免疫低下
而產生非典型免疫反應的人,頻繁加強免疫的好處。」
–
至於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醫師說的『FDA對於BNT的警訊』
是指美國FDA對於新二價BNT的追蹤
發現有65歲以上族群有中風比例稍高的發現
550,000中有在130位長者施打三週內發生中風事件
發生機會在短期21天內,比22–42天內有稍高
但是,這個現象,其實還沒證明因果關係
連全國施打BNT的以色列,和其他國家的數據追蹤都沒有類似事件
BNT本身的全球網路追蹤、美國退伍軍人數據、美國醫療保險系統
都沒有看到相同現象
有時只是巧合,和追蹤方式、統計方式有關
這還可以再觀察的,連美國內部官員自己都這樣說
因為沒有道理同樣是mRNA,獨有BNT才有此現象
這在美國華盛頓時報1月13日的相關報導,都有清楚的陳述
我是覺得台灣公部門轉發訊息時,可以再附上這些說明
因為撇除政治因素,也要減少政治操作
我們跟全球各方生技合作是來日方長的
避免太過於簡化的訊息給民眾過度解讀,避免形成錯誤印象
我想是非常重要
以上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淺見,給大家當參考
之前說二價彈藥黃金週打起來,做成『彈幕』讓闔家幸福過年
現在二價在「65歲以上」「預防住院和死亡」的數據出爐囉
而且是與僅打單價的人相比,真的叫長輩繼續打,不要停!
📌 《柳葉刀》這篇1月3日的預印本來自以色列,而且是針對『老年人』
使用CHS(Clalit Health Services)的電子病歷數據
符合條件者涵蓋以色列 65 歲及以上人口的三分之二。
時間為 2022 年 9 月 24 日到2022 月 12 月 12 日。
收案條件,為 65 歲或以上
排除條件,為收案前三個月內感染,以及未完成至少前二劑
(所以不與完全未打者比,此研究對照組均為“單價接受者”)
該研究的主要和次要目標,分別是確診後的住院和死亡。
共 622,701 名符合納入標準。
其中,85,314 人接受了二價加強。
與隊列中的其他人相比,獲得提升的人更有可能年齡更大且為男性。
獲得二價加強者的平均年齡為 77.2 歲(年紀與對照組相比更大且多為男性)
*在 75 歲以上、和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群,打加強比例明顯較高。
📌 其中六名二價接受者和 297 名未接受二價的人
發生感染並住院治療,調整後的風險比為 0.19。
『男性』和『年齡』與較高的住院率相關。
『慢性阻塞性肺病 (COPD)』、『慢性腎衰竭 (CRF)』、『慢性心衰竭 (CHF)』 和『中風病史』,與住院風險增加顯著相關。
📌 與感染病毒相關的死亡
發生在『僅一名』二價接受者,和其他 73 名未接受二價的人群。
年齡、COPD、CHF 和中風病史與死亡風險升高,亦顯著相關。
👉 結論,在符合條件的人群二價加強與相關住院率降低 81% 有關。
它還與死亡率下降 86% 有關。
*值得注意的是,符合條件的受試者對雙價疫苗接種的反應率很低 (14%)
這可能是由於反壹苗的假訊息、錯誤信息
認為疫苗接種是不必要的或副作用報告所致。
*此研究採用的是BNT二價
但是在預印本的討論中,亦肯定莫德納的二價可能也有相同的效益,或更高效益
總之,這些結果表明,二價加強與老年人患重症的風險較低有關
必須『加大力度鼓勵』符合條件的人群接受二價加強。(Efforts must increase to encourage,原文就真的這樣寫喔)
–
之前美國另有文獻的二價數據是報告說長者死亡降低了⅔
結果以色列這篇降低更多,住院與死亡幾乎降低了⅘,而且這是與僅接受單價者相比
也許二價在抗感染的效益,追蹤起來都不甚理想
但是對於大家幸福過著2023開放時代的生活,顯然更重要、超重要
生命一定會尋找出路,病毒不變異才是新聞
你如果不想每次「天氣不好」就恐慌、又要躲起來,那你就是勇敢打起來吧!
參考連結
讓我們深入了解白紙運動的背後的公共衛生知識
這裡把一些具體數據給予大家參考
告訴我們公衛決策『不能厭惡風險』,不然拖延成為經濟問題
中國似乎處於爆發的邊緣。
他們報告的數字創歷史新高 – —每天近 40,000 例新感染。
🔻『免疫牆不足』
中國大約有90%的人基礎二劑的接種,超過美國。
但是最大的擔憂,卻是感染時脆弱族群仍不完整的免疫牆:
然而中國 2.67 億 60 歲以上的人口中
有三分之一尚未接種第三劑,
甚至只有 30% 的 80 歲以上的人接種了一劑追加。
但是由於接種Sinopharm 和 SinoVac這樣的滅活疫苗
效果對今年開始的變異株是不足的,作為加強針的效率更差
我們見識過香港的死亡率呈災難式垂直上升趨勢
如果這套用在中國,會發生什麼?
今年早些時候,《Nature Medicine》雜誌文獻預測了嚴峻的圖景。
揣測許多具有不同感染率、接種狀況、個人措施(如口罩)等參數的模型。
總之,以現況在 6 個月的時間裡,中國將經歷:
1️⃣ 1.122億有症狀病例
2️⃣ 270 萬 ICU 入院,超過其 ICU 容量的 15.6 倍
3️⃣ 155 萬人死亡,其中 75% 是 60 歲及以上的人
這是中國健保制度和醫療量能是否能追上的,就不得而知了
亞洲開發銀行強調了中國衛生系統的缺陷,
上個月批准了一筆 3 億美元的貸款,用於改善中國兩個較貧困地區的公共衛生服務。其專家指出,這場大流行病揭示了國家資助的醫療保健系統的“差距”,
並表明中國的醫院 “特別容易受到入院人數激增的影響”。
🔻『解決方案錯過時機』
最好的選擇是通過非常激烈、大規模的接種,尤其是老年人。
他們開始這樣做了,但為時已晚。
雖然當地專家認為
中國三劑對嚴重疾病和死亡提供了足夠水平的保護。
但與西方使用的 BioNTech/Pfizer 和 Moderna 開發的 mRNA 技術相比,
它們效果較差且褪色速度更快。
理想情況下,他們應該要使用 mRNA ,但就不知供應量如何。
中國有大約 10 種 mRNA 疫苗正在開發中,但沒有一種即將推出。
🔻最大敵人『社會阻力:缺乏信任+懼怕風險』
🔸 中國接種是面臨挑戰的 – —主要是缺乏信任。
儘管共產黨擁有巨大的社會控制權
但卻為老年人接種疫苗也被視為過頭了,擔心這會引發“巨大的社會阻力”。
他們不想強制執行疫苗接種任務,但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老人死去
北京不能容忍像台灣那樣出現 0.2% 的死亡率
嚴格的措施因此仍然存在,成為延續累積的經濟風險
🔸 中國文化聚怕風險,包含愛面子,是背後的政治因素
剛剛上面講的授權境外的mRNA技術?
很不巧中國政府認為,政治和經濟風險,
超過了授權外國技術來增加接種的好處。
從北京的角度來看
“失去民族自豪感的代價,失去對與外國競爭的保護優勢”
如果發生重大疫情,中國人也沒有經過考驗。
中國的經濟增長已放緩至數十年來的最低水平,
而由於無情封鎖削弱了消費者需求並阻礙了製造業,
青年失業率已升至創紀錄的 20%。
成為存在巨大的經濟痛苦。
但是也有人對此樂觀,認為這僅是陣痛期
分析中國政府文件的諮詢公司 Bilby 的瑞恩·曼努埃爾 (Ryan Manuel) 表示
北京方面已表示,將根據從全國各地派遣醫療支持團隊的能力,
最終開始分階段重新開放。
–
其實我本身還是很感謝指揮中心的一些決策
我過去也會適時提出一些建議
今天我想政府就慢慢地就恢復到疾管署的角色跟民眾溝通亦可
回想當時社會上最大的爭論,就是是否能承擔一定風險
當時有所謂的恐慌仔之類存在,讓我們溝通非常困難
其實科學事實就擺在那邊,雙方都沒有錯,但是就是要有方法挺過
但是今天我們走過了,其實我們就是暫時笑看接下來的變異株
因為新加坡面對下一波也是挺輕鬆的
這就是與中國走不一樣的路,千萬不要政治凌駕專業
然而我這篇所引用、提供此文諸多數據來源的流行病學家 Katelyn Jetelina
她最後表示仍然很擔心中國這一波大規模的感染如果失去控制
以中國人口之大
會對全球的下一波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變數(成為Pi新毒株?),就不知道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