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.5 和 BA.2.75 下一波響鐘?
BA.5在美國成為主要流行株
日本韓國也有此趨勢,已經在亞洲打敲門鐘了
印度等地則有BA.2.75開始異軍突起
剛燒退的台灣要準備哪些事項呢?
從最近YourLocalEpidemologist摘錄連續三篇的整理:
1️⃣. 重複感染在下一波預期更多案例,要有心理準備
2️⃣. 服用抗病毒藥物仍有可能反彈復陽,仍需要採取措施
3️⃣. BA.2.75要注意,它有可能是伏筆
#️⃣. OMC再感染多久之後會再發生?
再感染最快的紀錄,是第一次感染20天後
從BA.1之後就要再感染BA.1就可以做得到,中位數是26天
甚至比BA.1再感染BA.2的中位數36天更短
丹麥一篇從去年11月中只做到今年2月中的再感染研究
都是抓60天內,180 萬人中有 1,739 人再感染
雖然比例不高,但是由此可見,再感染不一定需要不同序列
比較兩者再感染的PCR CT值則沒有太大差異
(中位數都是26以上,不算是太高的病毒濃度)
但是未來是否有所謂的「再感染節奏」?(每隔多久再感染一次)
這些預測受制於時間、病毒變異,和是否要繼續推出加強針。
#️⃣. 再感染症狀會比較嚴重嗎?
說法有分歧
有很多早期研究都認為症狀不會變嚴重
但是要注意那是Delta之前,在OMC之後諸多風向仍未明,包含後遺症
但是要注意的是,有些預印本研究顯示二次再感染較為嚴重
有可能是這些族群原本就比較脆弱
未必適合所有族群,尤其是有接種疫苗的族群
像是華盛頓大學退伍軍人研究的預印本
研究中平均 62 歲,25% 是吸煙者,80–90% 未接種,30–40% 患有糖尿病,19–26% 患有心臟病.
對於高風險族群,再感染的整體相對風險是確實較高
當BA.4/5 正在病例激增時,就應該要當心。
雖然葡萄牙的住院人數終於達到頂峰並正下降,
但是其他歐洲國家的住院人數仍繼續上升。
綜合以上這也是為何面對BA.5,高齡建議打追加第四劑的原因
#️⃣. 服用抗病毒藥物者治療後仍有症狀,仍要做快篩測試並採取措施
美國當初發現有2%在服用Paxlovid 之後,仍會復陽
大約是在治療後第10–14天會發生反彈
現在正式認為 Paxlovid,估計有 5–10% 的人會反彈復陽。
這與OMC開始有Q189K的蛋白序列變異逃避藥物結合點。
如果是這個原因,再次服用相同藥物可能就未必有效益
在 Paxlovid 之後測試為陰性,如果快篩檢驗量能足夠
應有繼續測試的SOP
如果服用藥物的您再次轉為陽性
請假設您再次具有傳染性,要對自己採隔離取措施直到您轉為陰性。
#️⃣. 關於BA.2.75,G446S變異是次世代疫苗潛在痛點
在印度,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個新的變體上:
BA.2.75。在 5 月底首次被發現後,它迅速佔據了主導地位,現在佔病例的25% ,大多數樣本來自孟買。
印度的測試數據其實還不夠大量
但 BA.2.75 似乎勝過 BA.5 和 BA.2
這意味著它有可能引起一波浪潮,並且很重要。
BA.2.75 病例已在澳大利亞、新西蘭、英國和德國等其他國家發現,但目前比例仍然少。
與 BA.2 相比,BA.2.75 在刺突蛋白上攜帶了八個額外的突變。
有兩個突變特別值得關注:G446S 和 R493Q。G446S 是最有效的抗體逃逸位點之一。
這會是著重在F486和L452的次世代疫苗的潛在威脅
但是現階段瘋狂追逐子變體變異未必是有效益的,因為變太快
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自最低可及成本下追求最大保護
這才是次世代疫苗的切入點。
—
以上是幫大家複習
但是我相信是台灣至少還是可以度過寧靜的7月直到8月中
基本上我們已經取消登機前48小時之內的PCR陰性證明
另外境外移入也僅是3+4,別國有什麼狀況,還是會反映到我們這裡來
很多該調整的上一波就調整過了,我想這次再來不會有什麼滾動調整
我們把自己該做的功課做好,代價就可以降到最低,共勉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