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年初的挑戰:邊境防疫重啟
2023新年快樂,在這裡報告年初世界面臨的小困難
就是邊境為何全面核酸❓因為對方是『零的領域』
現在對面有一場人道災難
在沒有為足夠高風險人群接種下,轉變為放任自流、放棄措施
(🫠 政策轉彎仍要漸進式,雖然最終要開放,但這樣略嫌粗暴…)
預估幾個月內傷亡數字在前面文章已經有討論過,毋須重複提及
⚠️ 但是讓各國如臨大敵的是,對面的『零的領域』政策:
不是清零,而是停止報告感染、住院和死亡病例的零數據
這才是讓各國嚇到要對他們邊境核酸檢測全開的原因
感染不報告是沒有關係,因為太多無症狀不好監測
但是住院、死亡這種有效的指標不報
這個會讓我們無法精準預測來者善不善
這次在數億人口社區的爆發,可能會在全球產生影響
BF7 正在之中傳播,雖然也是亞變體,
它比在世界大多傳播的變體,落後大約 3 段進化步驟。
所以有些專家討論可能會出現一種新的擔憂:
會不會出現另一種新變體,讓西方國家『雙價效力更低』
然而,就像重症和死亡一樣,「零的領域」也不會有序列報告
換句話說,我們無法掌握來自「零的領域」幾個月內劇烈變化
–
還有為何對於資訊不明的地區要有如此積極的反應
世界衛生組織近期有另一項報告
指出症狀監測對於邊境防疫可能無效
(就是我說過的量體溫之類的)
國際旅行和健康指南制定小組 (ITH GDG) 分析
2020 年至 2022 年 1 月之間發表的七項邊境防疫據點的實證研究
用過去對於流感、鼠疫、伊波拉等經典症狀的方式去檢測
發現病例數差異很大,從 2.2% 到 43.6% 不等
沒有足夠的數據,來支持或反駁綜合症狀可以有效檢查的說法。
因此,世衛組織得出結論
在邊境純用症狀檢測,效果可能非常差,會帶來『錯誤的安全感』🫠
–
那麼,應該如何應對呢?
以美國國內回應為例,公開作法便為延緩和監測。
1️⃣. 延緩境外移入傳播。
在從「什麼都不做」到「禁止所有旅行」的範圍內
美國選擇了中間。「零的領域」旅客被要求出發前 48 小時內檢測。
這從 2023 年 1 月 5 日開始。
米蘭的班機超過一半陽性的事情,大家都知道
雖然各航空公司正在做準備
但是如果該國度內早已經失控,這可能無濟於事。
因為旅行前 48 小時內測試,只會減少 10% 的傳播。
2️⃣. 監測潛在的亞變體。
鑑於某國正在零數據狀態
加強對「零的領域」旅行史的序列監測是值得的。
但是許多專家認為
我們應該進一步擴大檢測能力。對飛機廢水進行檢測會更有優勢。
所以台灣機場,或許也可以考慮廢水檢測措施了
–
雖然以上來自國外專家討論,他們都講得很嚴重
但是我會認為這只是暫時的現象,至少春節前
我們對全面做核酸、有擋就好
只要我們社區的母數控制好
包含我們四劑、二價免疫覆蓋做好一點(現在只有四成,太少了喔)
彈藥打起來,減少傳播的幅度
其實我們只要走完『新加坡模式』
第一階段BA2我們都有陣痛期,提升量能,諸多措施會大翻轉
第二階段BA5就是BA2幅度的一半,重點是不需醫療排擠來提升量能
第三階段就是XBB,雖然黑數不少,但是急性住院率就是BA5的1/3
所以他們專責病房就撤了
住院數就是騙不了人的數字
是故無需緊張,穩穩走完就好,重點是走穩
有人說日本死亡人數似乎較多,那就是因為母數增加
母數增加,是因為傳播幅度太大
結果當然重症率轉成的分子也會增加
我還是會覺得新一年
要把一些力氣放在感染之後的亞急性病程,照護品質要再提升
因為不少案例之後都有心悸、心血管功能變差的反應增加
作為高齡社會,這是潛在的醫療負擔增加
畢竟來路方長,每個人都還是有機會感染到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