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病毒如何攻擊腦部?
關於病毒攻擊腦部可能的機制🧠,現在來看可能是細胞激素風暴所導致💨
不過要先聲明,這是來自成人的發現,未必能適用/解釋於小孩
我們來看看是怎麼回事🔎
在歐美經驗,染疫後神經症狀在住院患者中似乎也不少見
包括嗅覺喪失、腦炎和腦血管症狀如中風,但是機制都尚未明朗、很多假說
這篇發現或許可以幫到我們後續研究方向。
於瑞典哥德堡薩爾格倫斯卡大學醫院橫斷面研究
2020 年 3 月 1 日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
從病房收住院的44 名染疫成人患者,其中23 名具有神經症狀。
確診病人從腦脊隨液(Cerebrospinal Fluid, CSF)並檢測不到病毒的核酸序列
但可以檢測到:除了核衣殼抗原(Nucleocapsid Ag,簡稱N抗原)之外
有神經學症狀的患者,還有比較高的發炎指標,如 neopterin 與 interferon γ
這 44 名患者背景是:
中位年齡 57歲 [IQR 48–69] ;30位男性 [佔68%] ;
根據WHO標準,有 26 名中症 和 18 名重症
並另有 10 名健康對照
中位年齡 58歲 [54–60] ;5位男性 [佔50%]
並有 41 名陰案患者對照(證實陰性,亦無 CNS 感染證據)被納入研究。
中位年齡59 [49 -70] 歲;19位 [佔46%] 男性
所有患者都採集了 CSF 樣本。包括健康志願者和陰案對照組。
—
在 44 名實驗組中
21 名患者無神經症狀,23 名患者出現神經症狀(其中21 名患有腦部疾病)神經症狀包括腦部病變 (n = 21)、腦炎 (n = 1) 和格林-巴利 (n = 1) 患者。
在可獲得數據的 35 名患者中
有 31 名 (89%) 檢測到 CSF N-Ag;而病毒RNA檢測結果『全部為陰性』。
在CSF中,則未發現患者之間的 N抗原 濃度存在差異。
與健康、陰案的對照組相比
患者CSF的neopterin、β2-球蛋白、IL- 2、IL-6、IL-10 和TNF α 顯著增加。
與染疫但無神經症狀的患者相比
有神經症狀患者CSF中的 interferon γ 顯著更高
(86 [47–172] vs 21 [17–81] fg/mL;P = .03)
然而中症和重症的彼此間,均未見任何 CSF 指標項目的差異。
—
COVID-19 患者的 CSF NfL 濃度更高,並且與無神經症狀的患者相比,有神經症狀的患者俱有更顯著的免疫反應/發炎指數,這表明中樞神經免疫反應的強度可能由病毒成分觸發。
這些觀察結果不能歸因於 COVID-19 嚴重程度的差異,因為中度和重度疾病患者的 CSF 指標項目沒有差異
另外,我們也發現血清和 CSF N-Ag 濃度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,中位血清-CSF 比率為 42(範圍 18–89 ),表明 CSF N-Ag 來源於全身性來源,無論是通過血腦屏障的被動擴散、還是周邊神經血管細胞的感染。
相反的 S-Ag 棘蛋白血清濃度顯著降低,可能是 ACE 2 結合可能導致損失,造成腦脊液中 S-Ag 的低檢出率。
這些結果表明,病毒成分可能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免疫反應,而無需病毒直接入侵,並突顯出了後續觀察神經學症狀的臨床重要性。
—
疫情經過兩年了,有些面向上仍是投石問路
尤其是重症,目前台灣有在成立平台,分享重症資訊
讓大家面對比較棘手的案例,有比較統一的步伐可以應對
收集一致的項目、執行一致的治療
就不會讓病人珍貴的資料區分在各個醫院
當該病症機制越來越明朗,處理也就會越來越明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