猴痘臨床報告
關於猴痘 我們需要知道哪些事情
NEJM於上周發表一篇病例報告,描述猴痘患者被診治的經過。
『肛門周圍和陰莖的潰瘍、直腸疼痛和皮疹』
其中直腸疼痛,是痛到無法肛門指診的👉,無法坐下,也影響睡眠排便
美國麻州 31 歲的男性,有梅毒病史也有因為伴侶關係持續有HIV預防治療,住院前9天發覺肛門有腫塊,「邊緣隆起而堅實」,隨即發展成潰瘍、有惡臭分泌物並有整個直腸疼痛,一開始在診所盤尼西林G和valcyclovir治療並沒有效果。
病人開始有發燒畏寒、發汗,並且雙側腹股溝開始腫脹。
在住院的前幾天,陰莖開始也有無痛性潰瘍,四肢也開始有散在性水皰的病變,充滿透明液體並且周圍有紅斑(但是不多,全身胸背手腳只有12處),終於受不了來大型醫院感染科門診就醫。
不過此病人就是直腸肛門嚴重而已,口腔倒是沒有病灶。
關於鑑別診斷過程
入院後,持續使用valacyclovir和doxycycline治療
但是在鑑別診斷中,除了本來就有梅毒而RPR等結果呈陽性
HIV、淋病、HSV、VZV的相關檢驗全部陰性,抽血結果白血球也正常。
這樣的病灶也可能是HSV-1或HSV-2的生殖器皰疹復發
但除非原發
復發的生殖器皰疹一般而言不嚴重(此病人已有口腔HSV病史)
至於其他性病,有因要同時符合持續性直腸肛門潰瘍和皮疹發生,也都不符合上述
後來在剛好有英國安全衛生局的報告在警示猴痘,要開始注意很多猴痘的病人並沒有非洲旅遊史,也很多不在疫區,許多病例發生在男男性行為者身上
團隊才警覺猴痘的可能
照顧病人要點
診斷為猴痘之後,目前的醫療人員防護建議為:
穿戴長袍、手套、護目鏡和 N95口罩
並且病人為單人病房,確診者應保持隔離
直到所有皮膚損傷消失並長出新的皮膚層,包括粘膜。
感染猴痘病毒的人被認為在出現症狀時就具有傳染性。病毒通過直接接觸(接觸體液或猴痘病灶)或間接接觸(接觸衣服或床上用品等污染物)進入皮膚或黏膜破裂處;
它也可以在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後的呼吸道飛沫傳播。在流行區和非流行區都記錄了家庭傳播,醫院內傳播則為少見
在持續約 7 至 14 天的潛伏期內,猴痘病毒最初在感染部位大量複製,擴散到局部淋巴結,並引起病毒血症。
在這段時間之後,會出現以發燒、頭痛和淋巴結腫大為特徵的前驅疾病;淋巴結病的存在可以區分猴痘和天花。
要注意,並非所有患者都報告有發燒。
實驗室診斷
懷疑猴痘之前,這在實驗室要首先PCR排除天花
臨床拭子樣本和血清樣本均交付美國CDC
除了PCR之外,血清也可以驗出猴痘IgM
猴痘病毒有兩個不同的分支。
剛果盆地進化枝在中非流行,與高達 11% 的病死率有關。
西非分支相對不太嚴重,病死率 < 3%。
此病人結果為西非進化枝。
猴痘確診之後
治療選擇有tecovirimat 和 cidofovir 兩款抗病毒藥,以及痘苗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
病人在住院後第 9 天,病灶全部結痂脫落,上皮再生充分。該患者不再被認為具有傳染性,並已出院回家。
而任何接觸者在接觸後 21 天內,應監測所有接觸者的症狀,包含發燒、畏寒、淋巴結腫大和皮疹。
高風險接觸者,使用牛痘疫苗、或天花猴痘疫苗,共兩款選擇其一進行暴露後預防,對於中等風險的接觸者也可以考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