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紙運動的背後含義:政治不能凌駕專業

讓我們深入了解白紙運動的背後的公共衛生知識

這裡把一些具體數據給予大家參考

告訴我們公衛決策『不能厭惡風險』,不然拖延成為經濟問題

中國似乎處於爆發的邊緣。

他們報告的數字創歷史新高 – —每天近 40,000 例新感染。

🔻『免疫牆不足』

中國大約有90%的人基礎二劑的接種,超過美國。

但是最大的擔憂,卻是感染時脆弱族群仍不完整的免疫牆:

然而中國 2.67 億 60 歲以上的人口中

有三分​​之一尚未接種第三劑,

甚至只有 30% 的 80 歲以上的人接種了一劑追加。

但是由於接種Sinopharm 和 SinoVac這樣的滅活疫苗

效果對今年開始的變異株是不足的,作為加強針的效率更差

我們見識過香港的死亡率呈災難式垂直上升趨勢

如果這套用在中國,會發生什麼?

今年早些時候,《Nature Medicine》雜誌文獻預測了嚴峻的圖景。

揣測許多具有不同感染率、接種狀況、個人措施(如口罩)等參數的模型。

總之,以現況在 6 個月的時間裡,中國將經歷:

1️⃣ 1.122億有症狀病例

2️⃣ 270 萬 ICU 入院,超過其 ICU 容量的 15.6 倍

3️⃣ 155 萬人死亡,其中 75% 是 60 歲及以上的人

這是中國健保制度和醫療量能是否能追上的,就不得而知了

亞洲開發銀行強調了中國衛生系統的缺陷,

上個月批准了一筆 3 億美元的貸款,用於改善中國兩個較貧困地區的公共衛生服務。其專家指出,這場大流行病揭示了國家資助的醫療保健系統的“差距”,

並表明中國的醫院 “特別容易受到入院人數激增的影響”。

🔻『解決方案錯過時機』

最好的選擇是通過非常激烈、大規模的接種,尤其是老年人。

他們開始這樣做了,但為時已晚。

雖然當地專家認為

中國三劑對嚴重疾病和死亡提供了足夠水平的保護。

但與西方使用的 BioNTech/Pfizer 和 Moderna 開發的 mRNA 技術相比,

它們效果較差且褪色速度更快。

理想情況下,他們應該要使用 mRNA ,但就不知供應量如何。

中國有大約 10 種 mRNA 疫苗正在開發中,但沒有一種即將推出。

🔻最大敵人『社會阻力:缺乏信任+懼怕風險』

🔸 中國接種是面臨挑戰的 – —主要是缺乏信任。

儘管共產黨擁有巨大的社會控制權

但卻為老年人接種疫苗也被視為過頭了,擔心這會引發“巨大的社會阻力”。

他們不想強制執行疫苗接種任務,但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老人死去

北京不能容忍像台灣那樣出現 0.2% 的死亡率

嚴格的措施因此仍然存在,成為延續累積的經濟風險

🔸 中國文化聚怕風險,包含愛面子,是背後的政治因素

剛剛上面講的授權境外的mRNA技術?

很不巧中國政府認為,政治和經濟風險,

超過了授權外國技術來增加接種的好處。

從北京的角度來看

“失去民族自豪感的代價,失去對與外國競爭的保護優勢”

如果發生重大疫情,中國人也沒有經過考驗。

中國的經濟增長已放緩至數十年來的最低水平,

而由於無情封鎖削弱了消費者需求並阻礙了製造業,

青年失業率已升至創紀錄的 20%。

成為存在巨大的經濟痛苦。

但是也有人對此樂觀,認為這僅是陣痛期

分析中國政府文件的諮詢公司 Bilby 的瑞恩·曼努埃爾 (Ryan Manuel) 表示

北京方面已表示,將根據從全國各地派遣醫療支持團隊的能力,

最終開始分階段重新開放。

其實我本身還是很感謝指揮中心的一些決策

我過去也會適時提出一些建議

今天我想政府就慢慢地就恢復到疾管署的角色跟民眾溝通亦可

回想當時社會上最大的爭論,就是是否能承擔一定風險

當時有所謂的恐慌仔之類存在,讓我們溝通非常困難

其實科學事實就擺在那邊,雙方都沒有錯,但是就是要有方法挺過

但是今天我們走過了,其實我們就是暫時笑看接下來的變異株

因為新加坡面對下一波也是挺輕鬆的

這就是與中國走不一樣的路,千萬不要政治凌駕專業

然而我這篇所引用、提供此文諸多數據來源的流行病學家 Katelyn Jetelina

她最後表示仍然很擔心中國這一波大規模的感染如果失去控制

以中國人口之大

會對全球的下一波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變數(成為Pi新毒株?),就不知道了

--

--

姜冠宇醫師✍整合手記
姜冠宇醫師✍整合手記

Written by 姜冠宇醫師✍整合手記

姜冠宇醫師部落格。Sharing viewpoints, dialogues,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s about clinical and social issues.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