確診後,傳染力會持續10天

姜冠宇醫師✍整合手記
6 min readJul 30, 2022

🧐 為何每日仍新確診兩萬? 確診者7+7夠力嗎?

📓《Nature》彙整專家意見,降低傳然力的經驗法則是10天

台灣面對每日新確診仍兩萬,BA.2退餘溫似乎有瓶頸🏺
同時BA.5悄悄在醞釀下一波
我們自主管理期間政策需不需要做什麼調整
可以把下一波衝擊壓到最低?

目前美國就有探討這樣的問題,因為他們僅隔離五天

這原理是在於美國CDC認為
大多數傳播發生在病程早期
即出現症狀前的1–2天和有症狀後的2–3天。

👉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,有不少人可以繼續傳播病毒。

📌 美國麻州總醫院感染科醫師 Amy Barczak依自己的研究認為

「沒有數據支持五天或任何短於十天的隔離政策」

她的研究數據表明,從OMC時代開始

有四分之一的確診者在8天後仍可能具有傳染性

📌 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病毒學家 Benjamin Meyer說明這是概率問題

除了變異株序列變化、是否完整接種、先前感染

都會大大影響人們清除體內病毒的速度

行為因素也很重要,感覺不適的人往往很少與他人交流

因此症狀的嚴重程度會影響他們感染他人的可能性。

📌 但是要注意的是,傳染力與PCR測試陽性未必有直接關係

因為PCR也會呈現大部分活病毒被消除後,留下的非傳染性殘留物。

伯靈頓佛蒙特大學微生物學家和分子遺傳學家 Emily Bruce 說明:

相比之下,抗原快篩為傳染性提供了更好的指標

因為它們檢測到由活躍複製的病毒產生的棘蛋白抗原。

所以在台灣,7天隔離期滿之後的自主管理,仍然重要啊。
很多人在確診後10–12天仍有兩條線的快篩陽性
除了社交節縮外,依然要盡可能減少職場工作上的交流

👉 但是也有幸運的消息

快篩陰性仍有症狀,如發燒和咳嗽,到底有沒有傳染力?

Emily Bruce 說,那不表示持續的感染性

她認為症狀肯定會比快篩呈陽性的時間更長。
因為這是免疫反應引起,不是直接由病毒本身引起。

所以確診後期,用快篩測試你殘留的傳染力,真的就夠了!

(不過要提醒,在未確診前疑似感染初期、無症狀期,快篩陰性就不代表沒傳染力喔)

📌 目前科學家的共識是,大概超過10天就比較沒有傳染性

目前無論病毒變異類型,
或人們接種了多少劑量,
相當多的人都保持足夠高的病毒量
在第 7 天到第 10 天內有繼續傳染傾向

過十天是一個大致有用的經驗法則,可以判斷人們不再繼續傳染

但是要注意的是,少數人仍具有傳染性

包括Paxlovid服用後一段時間出現反彈現象的病人

📌 綜合上述

台灣現行確診指隔離政策是7+7

在後面自主管理仍然是降低疫情的關鍵

如果大家仍然在自主管理期間有吃吃喝喝
或是職場有業務需要第一線與人交流的狀況
可能要從新思考一下要怎麼改變行為模式
因為這可能就是為何疫情應該退燒時
卻每天仍有兩萬人新確診的原因

不少人如我,都是在疫情退燒期間染疫
代表仍有一定的傳播力在社區裡面,這確實是系統問題

💡我想台灣就自主管理期間者
主管還是要為職場、依據個自領域的特性訂立指引
盡量遠端工作,或是快篩陰性再來現場工作
或者是安排自主管理期間仍有快篩陽性的員工
在特定減少與人接觸的場合上班

目前台灣醫療人員在一些院所
是7天後仍可以回來上班,只是要全程戴N95口罩
像我當初確診時,Ct值17
自主隔離期開始要恢復上班,Ct值23
(當然如上述未必有意義,只是PCR25以下算相對高濃度,快篩也同時是兩條線)
我在醫院裡基本上就是N95戴著
該做的事情做完,就找個地方躲起來了
自主隔離期間的門診,當然避免與求診民眾接觸,就先不開了

💡 當然這會有缺工問題

但是如果能在此期間能找到權衡的辦法
這個權衡針對各行各業的需求,可能是個別性的
考驗著各領域主管們的智慧
相信這對面對BA.5可能的來襲時,我們就可以把損失減到最低

參考連結 nature 報導

https://doi.org/10.1038/d41586-022-02026-x

參考連結 Boucau, J.。medRxiv 上的預印本https://doi.org/10.1101/2022.03.01.22271582 (2022)。

參考連結 Hermaleigh Townsley。medRxiv 上的預印本https://doi.org/10.1101/2022.07.07.22277367 (2022)。

--

--

姜冠宇醫師✍整合手記

姜冠宇醫師部落格。Sharing viewpoints, dialogues,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s about clinical and social issues.